十年前,冯小刚,是敢拍
10年前,《一九四二》上映,评分一度跌到5.6。
更让冯小刚深受打击的是,电影上映第二天,制作公司华谊兄弟的股价因为跌幅高达到10%,直接导致公司股票跌停。
人民网上的相关信息
电影上映前,冯小刚在公开场合多次表态,他相信观众的审美能力。
事实却是,《一九四二》票房惨败,净亏了1个多亿,以至于签了对赌协议的冯小刚,转身制作了商业电影《私人订制》,来偿还自己签下的债。
10年后,情况却发生很大变化,豆瓣评分高达8.1,远好于92%的同类历史电影。
现在《一九四二》的豆瓣评分
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?
或者说,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?
这一切问题的答案,怕是得从30年前说起了。
遭遇审查
POST WAVE FILM
1993年,《作家》杂志发表了河南作家刘震云名为《温故一九四二》的小说。
刘震云
出刊不久,王朔就拿着杂志给冯小刚,推荐他读读这篇小说。看完后冯小刚很激动,觉得这个曾真实发生的苦难,内里裹挟着极为特殊的民族性——换句话说就是:这么精彩的故事,不拍成电影可惜了。
但1993年的冯小刚,还没拍过电影,只鼓捣过电视剧。但他不再怕的,请了一大帮导演、编剧还有影评人到北影厂,讨论怎么能把小说改编成电影。
王朔(右二)和冯小刚(左二)
让冯小刚始料未及的是,大家对小说的价值高度认可,却又对电影改编一致否认,一来因为这小说没有具体的故事和形象,二来是觉得冯小刚驾驭不了这种宏大的历史题材。
当时支持冯小刚的人,只有王朔和刘震云。
王朔告诉冯小刚,你大胆去搞,实在不行了我给你写个剧本。
但刘震云心里清楚,这故事当成小说阅读没啥问题,但改编成电影就需要具体的主角和故事元素。
冯小刚和刘震云
背靠王朔的冯小刚,决定任性一把,他和刘震云商量沿着1942年河南灾民逃荒的路,重走一遍,在走访过程里写出一个有具体主角和故事的新剧本。
在冯小刚和刘震云的带领下,一群人用了两个多月重走逃荒路,走着问着写着,前后推翻几十稿,才有了让冯小平刚满意的剧本。
让他始料未及的是,这个倾注了不少心血的故事,却因为话题和故事的特殊性,没办法通过审查。
王朔也确实仗义,转头把自己的《永失我爱》和《空中小姐》两篇小说,融在一起改编成剧本交给冯小刚,这就是冯小刚的电影处女作《永失我爱》(1994)。
《永失我爱》海报
从此以后,冯小刚彻底转战电影圈,拍了几部聚焦家庭伦理的故事后,用《甲方乙方》(1997)开创了中国电影的贺岁档,也顺势让“冯氏喜剧”成了极具商业价值的电影标签。
也是在那个时候,冯小刚成了一个逆流而上的人。
当大家都在搞艺术电影的时候,他拍的是被同行瞧不起的商业电影,从《甲方乙方》《不见不散》《没完没了》《一声叹息》到《大腕》《手机》。
当国产电影开始追求叙事宏大的主旋律叙事时,他却掉头搞了个以一群小偷做主角的《天下无贼》。
《天下无贼》海报
在国产电影把经济诉求当成第一要务,如火如荼地拍商业电影时,他却再次转向,拍起人文气息相当浓厚的《集结号》和《唐山大地震》,以及这里要说的《一九四二》
到这个时候,冯小刚已经凭借十几部电影,奠定了自己在华语电影圈的地位。
所以,他就想赌上自己的电影经验、名望和人气,全力以赴地翻拍《温故一九四二》。
直接开拍
POST WAVE FILM
2010 年之前,冯小刚一共给相关部门提交过两次剧本大纲,但都以同样的理由被拒绝。
等2010年他再次动念时,其实心里是完全没底的。
还是王朔,他鼓励冯小刚说:“弄吧,要是赔了,我再给你写部商业片赚回来。”
还有华谊兄弟,大手一挥给了这个项目2.1亿,让冯小刚甩开了膀子干,不要担心钱。
刘震云也不甘落后,他从来没放弃过修改剧本,多年来把剧本打磨得堪称完美。
冯小刚想拍《一九四二》,也一直是圈内朋友们都知道的事,2010年重提时,陈道明、张国立主动请缨要求参演,询问过的两位国际影帝蒂姆·罗宾斯和艾德里安·布洛迪,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
蒂姆·罗宾斯(上)和艾德里安·布洛迪(下)
多年来在电影市场积攒的地位、人脉和声望,以及身边亲朋的支持,似乎在2010年汇成一条河,让冯小刚在心底压了多年的《一九四二》,变成他当前一定要去做而且还能做成的事。
所以,在第三次送审还没得到具体批复的时候,冯小刚就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布电影《一九四二》正式启动,美术、服装和道具等部门,提前半年开始进组。
电影开拍前,为更真实地贴近灾民形象,冯小刚决定电影要顺拍——也就是完全按照剧本的先后顺序拍。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要跟着剧情发展,来一场真正的逃荒之旅。
也就是说,《一九四二》拍了135天,几个主要演员就真的挨饿受冻了135天。
比如张国立,拍戏中一度饿到腿脚发软、不想说话,甚至几次差点昏厥,电影拍完他瘦了24斤,患上了严重低血糖。
演员受罪,对电影来说却是好事。
正因为这种经历,张国立后来经常跟冯小刚探讨台词的问题,他说剧本里的台词太长了,经历之后他才发现,人真快饿死的时候,不是没有力气说话,而是根本不想说话。
类似还有徐帆,她在片场跟冯小刚爆发过好几次冲突,全都是因为他们对饥饿状态下,人该是什么反应而起。
比如最严重那次,徐帆的角色花枝,有一场跟孩子诀别的戏。
冯小刚不允许徐帆用哭的方式去演绎,而要求她是麻木的、呆滞的;但徐帆完全没办法接受,女性特有的木星让她没办法这样去处理,她就在片场大骂冯小刚恶心,直言他贩卖苦难。
但10年后我们回过头去看那场戏会发现,冯小刚的理解才更贴近人在长期饥饿状态下的反应,那是生理本能碾压情感或理性的时刻,任何多余的眼泪和言辞,才是对苦难的贩卖。
说白了,冯小刚对那种苦难的理解是绝望到没有出路的,如果徐帆哭了,那电影上映后观众被压抑许久的情绪,就会在那个瞬间找到突破口。
冯小刚要做的,就是堵死一切对绝望情绪的宣泄。
他就是要观众沉浸式地体验到,1942年那些逃荒的河南灾民,每天到底过着怎样欲哭无泪的、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日子——这种日子,是当下不愁吃穿的人,根本体会不到的。
就像是电影招募的群演,一开始听说剧组里都是大腕,报名人数十分壮观。
灾民群像(概念图)
可这帮群演到片场待了几天,就发现不对劲儿:那些大明星们都饿得有气无力,群演还得饿得一个状态。
结果,电影拍摄前后换了好多拨群演,因为鲜少人能连冻带饿坚持135天。
惨遭滑铁卢
POST WAVE FILM
但是,从1993年看中这个故事,再到2011年5个月拍摄、8个月后期,冯小刚坚持下来了。
只不过,即便片子都快剪好了,有关部门的审查结果还没出来。一想到此前已经被禁拍过两次,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。
好在2011年11月2号时,《一九四二》过审的消息传来。
为了庆祝,冯小刚、张国立和其他主创人员,醉得五迷三道,席间豪言这部片肯定会在2012年给中国观众带来震撼,结果被震撼的人却是主创自己。
电影上映后,票房没达预期不说,还导致华谊兄弟的股票跌停,亏了1个亿都不止。
口碑也是差得让人费解,最低时跌到5.6分,不少人在网上炮轰冯小刚“发苦难财、赚国人眼泪”。
当时比较有名的发言是陈丹青,在接受采访时候他炮轰说当下中国需要的是《泰囧》那样的娱乐电影,而不是大历史、大叙述、大苦难的《一九四二》。
面对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,冯小刚几度落泪,他心心念念数十年的电影,结果惨遭滑铁卢,还导致他欠了华谊兄弟一个对赌协议。
眼瞅着冯小刚要抑郁,王朔再次仗义地对他说:“我给你写个商业片不就好了”,于是就有了冯小刚一个月拍完,结果却登顶2013年票房冠军的小成本喜剧片《私人订制》。
心心念念数十年的《一九四二》赔得一塌糊涂。
以还债为目的的《私人订制》却赚得钵满盆溢。
十年巨变
POST WAVE FILM
10年之后,命运再次给冯小刚开起了玩笑。
当年被骂成臭狗屎一样的《一九四二》,现在却成了豆瓣评分8.1,好于 92% 的历史片和 97% 的灾难片,被大量影视类自媒体号解读、传播成“冯小刚被严重低估的一部电影”。
之所以会在10年之间发生如此巨变,玄妙就藏在电影故事本身。
《一九四二》是苦难的、悲剧的。
它不仅揭穿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天灾背后、都是人祸在作怪的真相,更向我们点明了无论这个国家是富强还是贫弱、永远都是底层人在互相伤害的本质。
在2012年的中国观众面前,在某种民族情绪已经开始酝酿逐渐成型的时刻,这种针砭时弊的狠辣在民众潜意识里是不能被接受的。
他们当时高呼的口号是“这盛世如你所愿”,而不是《一九四二》当时的宣传语“在这里读懂中国”。
这种潜意识最直观的表现,就是对苦难叙事的生理性排斥,反而对娱乐电影有着更高的享乐需求。
用小说作者刘震云的话说就是:如今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,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,没人愿意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。
至于为什么10年后的今天,它的评分逆袭得如此厉害,这同样要归功于时代和电影的变化。
2012年突破10亿量级票房以后,中国电影的商业味道就越来越重,主创们瞄准的不再是电影本身的价值有多高,而是观众口袋里的钱到底有多少。
更糟糕的是,它们敏锐地捕捉到潜藏在社会里的某种情绪,让电影变成了情绪大于故事和主角的玩物,它们是符合主流价值情绪的,选择对更本真的问题视而不见。
所以,当近些年的电影越来越糟糕,尤其是弥漫在社会上的某种情绪越来越强烈,那么像《一九四二》这种牵连历史和当下的电影,自然就会成为宣泄情绪的窗口。
从这个角度看,如果说10年前惨遭差评是它被情绪裹挟的悲剧证明,那么10年后口碑逆袭到国产佳作,同样是它被情绪裹挟的另一个悲剧证明。
就像是张艺谋导演的《英雄》,2002年上映后差评不断,现在却在豆瓣逆袭到7.6分——不是电影变了,而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观众,在价值认知和情绪判断上发生变化的一个细微体现。
回到《一九四二》。
冯小刚电影里,对历史和权贵阶层,抱持有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。
当观众因为情绪宣泄而报复性打分时,这个值得被拿出来讨论的劣根性问题,反而被自动忽略了——而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。
作者丨毛头
所见即所想。
编辑丨 毛头 排版丨石页
「注: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,
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。」
⬆️ 关 注 【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】⬆️
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,如不想被抓取传播,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,谢谢
特别声明:本文为中国直播网直播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中国直播网的观点或立场,中国直播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直播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直播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://zbh.zhibotv.com.cn。